作者:林湛涛
太极拳的魅力,大家都有共识,算是老生常谈,也重提如下:
一、太极的博大
不应仅是单纯拳术,是一门学问,是带技击性的健身术,也是艺术和多边缘性学科。
1、从文化境界上看,它植根于古老的道家哲学,融入儒、释两家思想,以阴阳辩证观念为指导,对比別的拳种,太极拳巳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;有中华数千年文化底蕴的太极拳学,能不博大吗?习练太极拳亦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。
2、养生健体。太极的终极目标不是技击,是养生;经典之作《十三势歌》中“详推用心意终何去?益寿延年不老春,….若不向此推求去,枉费功夫贻叹息。”,群中不少朋友谈到,打了拳后,自觉神清气爽,一日做事精力充沛!这种感受如同饮水,冷暖自知,值得交流发扬的!但艺无止境,署名张三丰的《打坐歌》“美不尽,对谁言,浑身上下气冲天”,练拳、站桩打坐,是太极的基本功,有益身心健康,防病患于未然。有人提出,一代宗师杨澄甫才50多岁去世,的确,杨澄甫还属偏重技击的例子;凡重技击,偏养生都短寿,这样例子不胜枚举!但杨澄甫的贡献了不起!日本等列强视中国人为东亚病夫,他知家传功夫有强身健体之效,敢于破常规,破祖训,将拳传于公众;对诸多内家拳派,唯杨家马首是瞻!李小龙短暂一生,拳家挑战无数!杨家名 气盛,祖上号称"杨无敌”,蒋中正又亲为杨家题词,可知杨澄甫面对的压力更大,重技击乃时势所迫!
3、技击防身;拳术是技击的,太极拳的产生,可以说中华武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,一反手慢让手快,壮打弱,有力打无力的常规,通过练拳,逐渐去掉第一反应的自然本能,变为“应物自然“的第二反应;
4、太极武学包括拳、桩功、推手、刀剑枪棍等一套完整的体系;
5、有艺术性、表演性;
6、多边缘性的学科:中医、人体结构学、物理力学、心理学等等。
二、太极拳的实战性问题
太极拳在历史上是能打的,由于诸多原因,太极拳的技击也严重弱化了。1、向贵族化的高雅运动发展;民国时期,一度是达官贵人附庸风雅的健身时尚;50年代,杨振基大师调入河北省体工大队,他的工作,不是培训学员,主要是到各高级干部家里教拳。2、1949年以后,中国政府为了社会长治久安,技击性的拳术都受到监管限制,太极武术向表演、舞蹈化,体操竞技性方面发展。
三、太极拳的简化问题
十如果釆用一刀切的行政方式简单化很可惜!50年代创的24式不讲意 念、阴阳、不讲技击招式,有名而无实际内容,广播体操式的太极拳,让人们对太极文化产生严重误导(现已有专业老师重视把24式加入传统拳学内容)。目前中国正准备出台一套13式太极,计划推向世界,是喜是忧?如果长此以往,@光叔 提到的一些招牌动作将不复存在了。
太极拳作为一门学问,有三个层次内容,a.拳, b.功, c.道.
从a.拳方面讲,又可分几个阶段:1,第一阶段,学套路动作、姿势正确;2、第二阶段,在熟悉和完成套路动作基础上,把意念与动作结合,包括基本招式,并明暸招式用法;3、第三阶段,由招熟而懂劲,能松而不懈,练推手,练技击;熟练招式用法,有助于修正姿势,正确的姿势动作有益于养生。4、第四阶段,通过招熟懂劲而生巧,能把八劲与复合劲融会贯通,应物自然。
许多人练了十年、二十年太极,一交手就被动挨打,一点不奇怪!因为只停留在初中级阶段,还是空架子。但第一、二阶段是基础,至关重要。对于众多爱好者来说,有的只练至第一、二阶段,相对简单些。对于有志追求者,传承者,自然会向高层次乐此不彼的追求!